近年来,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城市生态
湿地公园设计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采取合理的方式加以解决。基于此,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旨在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1、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
1)重点保护区
在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设置重点保护区。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与迁徙通道,人工设施务必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
2)湿地展示区
建在重点保护区外围,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与教育活动。
3)游览活动区
建在生态敏感性相对较低的区域,以开展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可规划适宜的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
4)管理服务区
建在生态敏感性相对较低的区域,用作园区管理,进来减少对湿地的干扰与破坏。
2、交通设计
内部游览路线需结合多种功能分区、水体特点、文化等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要将湿地公园内一些重要节点全部串联起来,可结合不同的节点设置对应的文化体验路线及教育体验路线。在交通设施的选择上,应注重环保和节能。可采用电瓶车、自行车等低碳交通工具,减少碳排放。同时,应设置足够的停车设施和公共交通接驳点,方便游客出行。
3、水体设计
1)形态
水面边界宜自然且曲折,延长水陆交界处,形成岛或滩等形态,以丰富湿地类型。
2)驳岸
一般驳岸宜采用自然式缓坡设计;在水深较深且水面较小的情况下,可采用阶梯式种植法和柳条桩、杉木桩固定法等加固岸线;在有防洪要求的水域,可采用生态石笼、生态挡墙、生态边坡等措施适当加固,并增加生物栖息场所;有游憩需求的水域,可设计一定的亲水驳岸、木质平台及栈道等。
4、植物景观设计
绿化用地占全园陆地面积比例不低于 80%,所选用的绿化树种中乡土植物品种一般不少于70%。除公园主要出入口及必要的交通设施、管理服务设施用地外,公园与周边城市用地之间应至少保持不小于20m宽的绿化隔离带。
5、栖息地设计
确立场地内需要被保护或新建的动植物栖息地斑块及有利于物种迁徙、基因交换的廊道。对道路、河流、林地等合理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区域的连续生物网络,改善湿地生境的破碎化。设计满足湿地生物食物链的草滩、泥滩、石滩、沼泽、林地、灌丛、水域等不同的生境类型。
6、配套设施设计
根据基本功能可分为管理服务设施、游憩服务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科普宣教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和交通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