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
景观设计师,是研究景观的风格、形式及手法重要呢?还是关注人的需求重要呢?一个景观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设计者等,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在景观设计中,应把人放在中心地位,充分满足人的需要,给居民创造宁静、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空间。在做景观设计之前,景观设计师应考虑一下自己设计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自己有多深的了解? 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要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做到绿化景观与环境功能相结合,把更多人性化的设计体现出来,比如照明灯具、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箱、公共座椅、阅报栏、留言板、交通信号、健身设施、售货亭、无障碍设计、安全系统等,强调居民住环境的使用性、安全性、文化性、活动性、发展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目前,有些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总之,景观设计不仅要突出地方特色,还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关注人们的需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要求的自然、舒适、健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