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体
水体结构是自然环境演变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景区沉浸感和生态效益的重点。尤其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水是山水景观的“灵魂”所在,即“无水不成园”。当前大部分景区在
园林设计过程中都会以水造景,并结合灯光、植物、雕塑、建筑等,营造多层次、多维度的景观体系。另外,山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尤其是在融合了部分“风水”学说后,我国大量的传统文化也融入了水景设计中,例如,玲珑曲折的水景、大规模的水池、激流的瀑布,都能用来表达不同的人文思想,而静态和动态的水又分别能够满足不同场景设计的需求。
在雨水的收集利用方面,可以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其收集,用于营造景区水体景观。雨水利用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同时可以降低景区园林维护的成本。在水景的设计方面,园林中的水景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常见的元素,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水流,可以增强景区园林的美感和欣赏性。水景还可以增加流水声音和空气湿度,有利于营造自然舒适的园林环境。
2、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通常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而以景区设计为依托的景区园林小品往往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如指示性的景观小品,能够起到分流人流的作用,也可充当路标;艺术性小品通常位于景区的各个休憩节点,能够起到装饰环境、放松心情的作用;形象性小品凸显了景区的经营理念及场景主题,如动植物景观小品更倾向于利用植被,打造立体的动物造型;森林公园景观小品往往能够呈现出原生态的特色。
3、发挥花卉景观审美功能
花卉色彩美丽,芳香迷人,能够提升植物景观设计效果,应充分展现其审美价值。在景区园林水景区,布设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营造清新宜人的环境。花坛设计需按照几何形轮廓线,展现花卉群体的图案美与色彩美,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提供装饰,还可以引导交通路线。在园林内的干道两边、交叉路口设置花坛,有助于优化路线,分割路面,并疏散游客。花境通常是将树丛、矮墙、园林建筑物、树群和绿篱作为背景,设计带状花卉景观,可以设计成自然曲线或者直线,将不同的花卉配置成自然斑状,展现混交美。
在园林设计工作中,为了优化整体布局,会设计审美效果良好的花卉。在草坪、树群、树木间种植花卉,使各元素完美衔接。宿根花卉是首选,如鸢尾、荷兰菊等。花篱则是草本花卉与篱笆的结合,常以白色篱笆配彩色花卉。花棚与花架通常选用各种藤蔓类攀缘花卉,如牵牛花、五叶地锦、葡萄等,起到装饰、点缀、掩蔽与防护作用,为游客提供乘凉与休憩的空间。另外,可以灵活栽培盆栽花卉。与其他花卉景观相比,盆栽花卉没有固定模式,通常结合季节变化、空间大小和园林内部建筑,设计园林主题花卉,完善点线面布局,如盆栽的秋菊、吊兰等,为游客提供视觉享受。
4、保护和增强园林中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宝贵财富,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增强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维持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从而减少生物灾害的发生。生物多样性对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生物多样性增强了园林景观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在园林中形成丰富的生物景观,给人们带来美学享受,使人们心情愉悦。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对园林景观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各类植物的生长具有净化空气、释放氧气和调节气候的功能;各类昆虫的存在促进了花草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各种鸟类、虫类的栖息和繁殖为园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循环提供了重要保障。最后,保护和增强园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提升生态功能和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5、做好树木病虫害防治工作
选用抗病虫的树种,剔除病虫植株。规划设计人员应当做好植物种类多样化的管理,从而提高景区园林抗病虫害能力。同时,景区管养人员要合理施肥,根据树木的生长需求,施入有机肥、绿肥和叶面肥,确保树木健康成长。同时,根据害虫的习性,采用针对性防治措施。例如,地老虎嗜好糖醋气味,同时具有趋光性,在成虫之后,经常在夜间啃食植物以及交配、产卵等,对于此,可以用糖醋合剂与灭虫灯实施诱杀。对于小板网蝽,可用药剂与毒饵进行灭杀。秋冬季节需要清理树木种植区域,集中处理枯枝落叶,降低越冬病原菌数量,减轻来年的病虫害问题。另外,可以在园林内饲养益鸟和害虫的天敌,以此减少虫害,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良好的生物循环。
6、以心理行为学为依托的景区园林设计
心理行为学主要是建立在景区游客群体感知的基础上,将游客群体的行为和思想认知作为景观园林设计的依据,确保景观园林各个细节能最大程度上符合游客的心理预期。首先,将游客的行为与环境的细节当作一个整体,绝大部分景观园林设计涉及大量要素,具有不同的功能以及性质,如景点、植被、道路、座椅,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游客的便利性。如以水体为依托,景观设计要考虑景区本身的风格,若景区风格较为肃穆,则大部分以静水为主,若景区风格较为活跃,则多为动态的水体。另外,绝大部分游客在前往景区后,会有较大的休憩需求,游览时间越长,游客的积极性会随之下降,此时需要为其提供服务设施和功能性场所,如座椅、餐厅等,这些相关设施应设置在重点游览动线上,具备较强标志性的同时,建设风格应与周边景观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