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关注自然环境,并希望通过旅游活动体验到大自然的魅力。而湿地公园正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还可以提高公众对于环保意识的认知度。因此,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同时提供良好的游览体验。
1、围绕优势景观打造生态格局
城市公园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版块、廊道、基地三者关系的有效协调,形成整体性的生态格局,以突出湿地公园的特色功能。比如在公园内设置一些主题区域或景点,如水景区、森林区、草坪区、花坛区等,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2、重视历史文化元素的设计
湿地公园是一个融合了自然和人工的复合型空间,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因素,将其融入规划之中,以更好地体现湿地公园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3、依托湿地植被群落功能进行科学布局
城市公园湿地的开发与利用是需要共同进行的,因而完全封闭的保护是不合理的,由于城市公园湿地的区位特性,使其难以全面密闭保护湿地和沼泽生态环境,且此种保护形式实则降低了湿地生态资源效益。但是,过多地注重湿地生态效益的挖掘,会使得自然环境负担大幅提升,所以在基于对湿地资源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做好湿地植被群落资源的利用规划工作,可将湿地的生态、观赏功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4、结合水体景观水位制定水面修复规划
原生湿地景观容易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遭受破坏,生态修复可对其进行恢复重现,主要是通过周边资源和环境的优势,以及自身生态系统的特性,合理地调整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合理地修复生态退化的湿地,使得湿地的生态肌理可以不断延续下去。湿地之所以会退化,主要归结于改变了原本的空间肌理,因而湿地水体景观,需要保障空间形态和水体特征不改变,合理控制人工干扰的程度。水岸景观的规划,应注重湿地景观的层次性、驳岸搭配的科学性。由于基底不同的湿地,有着不同的水资源,且水体景观特征存在差异性,所以也应灵活选择建设方式。
5、针对湿地类型合理选择植被群落
植被群落在湿地环境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植被群落的净化能力有助于湿地生态效益提升,合理选择植被群落,可促进湿地环境质量的提升。在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植被群落的合理设计规划。首先,城市公园湿地植被选择时,需尽可能选择乡土湿地植物,地域性植被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在自然选择与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生长能力日渐提升,可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景观规划效果。其次,要着重考虑耐污性。城市公园湿地景观相对特殊,植物品种选择过程中还应将抗污能力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大部分植物都具有环境适应性,但由于不同植被有着不同的抗污能力,在选择湿地植物过程中,生态适宜性低的区域,选择的植物应当是满江红、凤眼莲等耐污能力较强的植物,不但可确保城市公园湿地景观呈现效果,且对于湿地污染净化也可起到显著促进作用。最后,强调经济性与观赏性。城市公园湿地景观的功能较为丰富,在选择湿地植物时需将经济性和观赏性共同考虑在内,成本较低、养护难度小、成活率较高的植物,在城市公园湿地景观中的设计应用更为合适。
6、注重生物入侵控制
建立监测网络是确保湿地生态系统不受入侵物种侵害的关键一环。相关部门应积极培训专业人员和社区成员,使他们能够识别潜在的入侵物种和及时报告已经出现的物种入侵情况。监测包括野外巡护、使用红外摄像机和设置监测站等方法。信息共享也十分关键,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及时汇报入侵情况。一旦发现入侵物种,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根除措施。同时,应根据入侵物种的特点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情况选择根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