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无障碍设计,关爱弱势群体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1、景观无障碍设计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无障碍设计,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数城市的广场、干道、商业街、公园、小区……等,不同程度地建起了无障碍设施,但是还有很多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无障碍思想意识的匮乏
过去所提起无障碍设计,人们就会联想起盲文、盲道等专为残疾人设计的设施,而如今无障碍设计其实不单是为了这部分残疾人而做,更多的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环境,为广大弱势群体、行动不便者提供方便、安全和平等的活动空间。
2)无障碍体系的不健全
我国从1985年提出无障碍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但是无障碍建设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审批、监督制度上未有效地建立起来,违反强制性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无障碍设计规划的执行、监督不力,工程验收把关不严,也是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中遇到的凸显问题。
2、无障碍景观设计的原则
1)无障碍通行
是指园林景观中的道路要做到无障碍物、无危险物。弱势群体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很多时候无法快速敏捷地避开。特别是盲人和弱视者,他们大部分依靠听觉和触觉,反应速度比正常人缓慢,因此在景观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垃圾如何处理,在道路上没有易滑、不易移动的垃圾。
2)人性化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师要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尽最大的努力去为弱势群体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弱势群体由于生理原因容易掉东西,所以也同时要考虑无障碍区域的宽阔平整,易于找到丢失的东西!
3)可交往性原则
是指园林景观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弱势群体之所以愿意接近自然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因此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上,应更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台空间、座憩空间等,以便相聚、聊天、娱乐、健身等活动。
4)易达性原则
是指园林景观中的道路设计,要离目的地最近。弱势群体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体力没有普通人那么强壮。更重要的是在道路中间设计一些休息平台,供老年人、残疾人休息,禁止这些空间被另做它用,提高全民无障碍意识。
5)易识别原则
是指园林景观中的标识和提示要做到醒目、易懂,弱势群体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险的能力比正常人差,有时即使感觉到了危险,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尤其那些盲人和弱视者,他们大部分依靠听觉和触觉,识别能力较弱,反应速度较慢,因此缺乏空间识别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断的错误和预感危险上的困难。为此,在景观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手段,尽量给予他们更多的提示和告知。
总之,无障碍景观设计有助于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们安全、稳定、舒适、方便的生存环境,值得每一个园林景观设计师去好好研究。